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
他以10秒04的成绩
与百米决赛失之交臂
五年后的东京奥运赛场
32岁的他再次出发
这个穿红衣的黄种人
在半决赛中跑出封神的9秒83
图源:央视直播
他,就是亚洲第一“飞人”
苏炳添
早在2015年田径世锦赛
苏炳添就以9秒99的成绩
成为首位闯进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
也是第一个跑进9秒区的黄种人
图源:新华社
从日本名将伊东浩司1998年跑出10秒整
到苏炳添真正突破10秒
黄种人用了整整17年
才跨过这道速度的门槛
媒体盛赞苏炳添为“亚洲之光”
而这束光,不是凭空而来
黄种人跑百米
天生就输了吗
百米飞人大战,向来是田径赛场上最原始、最刺激的项目,极致展现了人类速度、反应与爆发力的极限。
不过长期以来,黄种人选手在这个项目上一直难以突破10秒大关。
如果仅从生理条件上来说,黄种人站在百米跑道上,确实像是“逆风开局”。
男子短跑传奇、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 图源:新民周刊
从肌肉类型看,黄种人体内的白肌(主导爆发力)比例通常在70%左右,这在需要极致爆发力的百米项目上并不占优势。
从激素水平看,黄种人运动员的睾丸激素水平相对偏低,这意味着在肌肉力量、恢复速度等方面,我们可能需要更精准的技术、更科学的训练和更极致的努力,去弥补这些“先天不足”。
除了生理条件,身材也是一道坎。传统“飞人”往往身高腿长,比如传奇选手博尔特身高1米96,跑完100米只要42步;而苏炳添身高1米72,至少要47步才能冲线。
于苏炳添而言,还有一个难点——年龄。2021年奥运百米决赛8名选手中,苏炳添是唯一的80后,其他大多是26、27岁的黄金年龄选手。
一般来说,年龄增长,身体机能下滑,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。
那么问题来了:身材不占优、年龄不占优,苏炳添是怎么实现逆袭的?
放松
是顶级短跑选手的隐藏天赋
你或许没想到,“不紧张”居然是苏炳添的一大天赋。
美国著名短跑教练温特曾说:“教会任何一个田径运动员掌握放松的能力,会取得好的,甚至惊人的效果,特别是对短跑运动员的成绩起很大的作用。”
研究表明,运动员的百米成绩从10.9秒提升到10秒的过程中,“放松能力”的贡献率高达21.57%,甚至超过力量和爆发力。
换句话说,会放松的人,才跑得更快。
图源:央视直播
节奏
是短跑的隐形引擎
短跑不仅是肌肉的较量,更是“节奏”的艺术。
什么是好的节奏?苏炳添的教练袁国强有个特别简洁的解释:用80%的力量,跑出100%的水平,跑完感觉还能跑。
但节奏不是靠公式算出来的,而是一种“身体直觉”。
图源:新华社
现代短跑理论已经明确将100米跑程分出了起跑、加速跑、途中跑、冲刺几个阶段,就像开车换挡,什么时候增加速度、什么时候保持节奏,每个运动员的“换挡点”都不一样。
纪录片《最速之男》中提到,运动员的肌肉和大脑都在试图决定奔跑的节奏——脊髓在根据身体的惯性运动发出指令,大脑在根据自己的求胜欲和对身边情况的感应发出指令。当两种指令不一致时,选手的节奏就会受到影响。
苏炳添也曾迷失过节奏。2012年伦敦奥运会,他起跑领先,却在30米后被反超。那一战让他明白:光靠起跑领先不够,必须重新规划力量,像音乐节拍一样,一段一段地释放能量。
从右脚到左脚的
逆向突破
你敢相信吗?为了突破,苏炳添连起跑脚都换了。
2015年之前,他起跑时是右脚在前、左脚先出。而世界上大多数顶尖选手是左脚在前、右脚先出。
为了迈进10秒大关,他决定改变起跑脚。他先是做了一个测试: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,被人从背后推了一把,当时他本能迈出的是右脚。
图源:新华社
他意识到,既然这是他的本能动作,那就顺应本能,以发挥出更大潜力。
所以他毅然决定:改!起跑时左脚在前,右脚先出。
要知道,这相当于让一个用右手吃饭的人,突然改用左手。
当初他一度连怎么发力都忘了,但改变之后,他感觉右脚踏地“梆梆作响”,扎实有力。步频也提升了,甚至接近博尔特的水平。
不靠听觉
靠“身体”起跑
苏炳添起跑,并不依赖“听觉”,而是靠“身体感受”。
科学研究显示,人类大脑和身体肌肉对声音的反应时间不会快于0.142秒,但现实中选手的起跑反应时间常常小于这个数值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他们还有更高的招数,而不仅仅依赖听觉。
苏炳添自己也说了:“听见枪声后再起跑就晚了。”
图源:央视直播
为了练就这种身体反应,他的训练方式是:他先做好起跑动作,教练下达“预备”口令后,会突然在身后拍打他示意他起跑,以此来练出快速反应。
这种起跑反应,就像手碰到烫的东西立马缩回,根本不经过大脑思考,比听觉更快、更直接。
他是运动员
也是“研究对象”
2019年,他发表了一篇核心期刊论文《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:回顾与展望》,自己当自己的“研究对象”,亲自“跑”出一手数据。
图源:论文《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:回顾与展望》,作者:苏炳添、邓民威、徐泽、梁伟、姜自立、王国杰
论文中,他将科学化训练理念列为新时代中国男子100米短跑跻身世界前列的首要原因。
这个“科学化训练理念”,指的是符合专项竞技能力发展规律、人体生理机能状态变化规律和运动员个人特点的训练理念。
他与美国“科研型教练”兰迪·亨廷顿合作,以“冠军模型”为指导,用高科技设备监控体能、技术、恢复等各个环节,制订个性化的训练方案,进而弥补短板,全面提升竞技能力。
图源:论文《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:回顾与展望》,作者:苏炳添、邓民威、徐泽、梁伟、姜自立、王国杰
他的团队使用的仪器分为三大类、共19种,涵盖技术诊断、素质评估、生理监测……这哪里是训练?这根本是科幻片里的“人体改造计划”。
从奥运遗憾到亚洲传奇
苏炳添用身体与科技的结合
改写了黄种人
不能闯进百米决赛的历史
参考文章来源:新民周刊、《优秀短跑运动员苏炳添的技术优化训练研究》《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:回顾与展望》、科技日报、科技每日推送、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、三联生活周刊
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源同上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“转载